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联群村见到黄培倬时,他正和自己所在的7人创业小队一起忙活,装点他们别具风格的乡村民宿。这个青春洋溢的团队,名叫“乡漂漂”。
“有京漂,有沪漂,而我们更愿意走到乡村来寻梦,做快乐的‘乡漂漂’!”黄培倬笑着对记者说。
这个7人小队,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22届毕业生组成。“广东的改革开放,上半场在城市,下半场在农村。”华南理工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授课时的几句话,被他们听进了心里。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好几年了,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去乡村试试身手的实践机会。选择在乡村创业,我们不是‘头脑发热’,更不是有些人口中的‘行为艺术’。”团队成员刘光岳神情坚定。
早在2020年,黄培倬便和伙伴们一起成立了团队,注册了公司。在学校牵线下,他们参与一个农田定制化产业项目运营,创下了让一亩土地收益增长160倍的好成绩。对于“归园田居”的创业生活,他们有感情,更有信心。
在黄培倬看来,他们的事业极有价值:乡村的产品和服务因为他们的创新运营,有了更高的附加值;城市居民则享受到了更优质的乡村产品和服务。同时,他们的团队也获得了收益和成长,“整个过程一定是多赢的”。
创业不易。对此,7人小队有自己的看法。“在广州经商办企业,跟政府打交道真不是什么难事。”无论是创业初期半天办结营业执照,线上动动手指即可走流程、办手续的政务服务,还是到村里后,镇里领导“点对点”收集问题、解决问题的拜访和电话,以及村干部们像照顾自己后辈一般的相处方式,都让他们在谈到创业过程时,少了几分抱怨,多了一些从容。
尽管已经走出了华南理工校门,7人小队依然享受着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免费办公场地,以及来自老师和校友们“不断线”的帮助。“现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我们还是会向老师求教,而他们不光帮我们梳理思路、找准痛点、提供建议,还会帮我们对接学校和校友们的资源,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我觉得很幸福。”团队成员邓祎琳告诉记者,“很多股力量,托举起了‘乡漂漂’”。
就在交谈过程中,黄培倬还接到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电话,提醒他们申请一笔针对应届毕业生团队的5~10万元创业补贴。
“我们是赶路人,找到了愿意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我们愿意用青春岁月,去探索一条乡村和城市之间协调发展的长路。”“长远目标嘛,不辜负自己,不辜负时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眼神中传递着快乐与信心。
(本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