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武田中国支持的“首届消化健康创新发展大会”上,国内外消化领域专家、学者从“国民健康素养提升、消化专科建设、医疗均质化发展、政策保障”多维度出发,探讨消化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方向。
消化系统疾病健康认知亟待加强
资料显示,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消化系统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议题,超过1/3的病例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是新时代的常见病、多发病。
据统计,消化系统疾病病种较多,在我国疾病谱中占比重较大,患病率居主要疾病第4位。且由此引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情况对公民健康的威胁也不容忽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陈旻湖教授表示,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国民认知度低、风险被低估这一“两高两低”的特点。“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症状看似轻微,甚至无关痛痒,但如长期放任不管,任由疾病进展,则有引发癌变的可能性。有的疾病认知可能提高了,但是公众的行动力还跟不上来,比如近几年在媒体的传播下,可能大家知道绝大部分胃癌病例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但是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率’还是不高。因此,在疾病防治与管控方面,还需公众乃至全社会对消化系统疾病加以重视。”
据介绍,目前MDT模式是各地医院建设消化专病中心的主要诊疗路径。“消化系统疾病的专病中心与普通门诊相比,并不是简单的‘两个牌子,一套人马’,消化专病更多以临床实践为导向。”陈旻湖教授认为,当下全国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MDT模式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偏多,但是在一些消化慢病中的应用较少。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其在各医院的普及和在常见的复杂性消化系统疾病上的使用,不断完善消化系统疾病的慢病管理,让更多有消化系统疾病难题的患者获益。
医疗均质化发展是方向
就我国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认为,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不仅要发挥医学技术治疗的龙头作用,更应该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龙头。而且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除了遵循现在正在做的,也应该紧抓“高质量的健康产出”、“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高质量的供需匹配”这三个方面。
为何要重视公立医院高质量的供需匹配?李玲教授解释道,我国公立医院的资源已经从总体上的资源不足转变为过剩和不足并存。“中国式的现代化,一大挑战就是快速的老龄化,比如说癌症已是一种常见病,消化道肿瘤尤其多。尤其年纪大了以后,消化道功能的下降,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类健康危险因素交织严重影响到居民健康。像消化科等专业学科,随着老龄化进程,就应该做动态调整,促进供需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平衡,以满足人民健康的需求。”
县域医院作为广大基层百姓看病就医的重要场所,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也有着巨大的诊疗需求。“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基数大,基层诊疗能力还尚不能满足基层百姓的健康需求。存在消化内镜诊疗体量供不应求、医疗资源配置不均、专业人才短缺、医疗质量亟待改善等难点。对此,学会及上级医疗机构需积极加强基层帮扶工作,推进专业人才培养、资质认定和队伍建设,多措并举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陈旻湖教授表示。
李玲教授认为,要实现“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医保、医疗、医药的协同发展和治理,做到“三医合一”,“期望能够尽快在国家层面建立能改善治理体系的机构。而健康新质生产力,有待于医疗人员在实践中的努力,相信依托国家的制度优势,基于数字化的赋能,未来定能给全国老百姓提供最高水平的医疗和健康保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